赵其国院士简介
著名土壤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曾任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中国土壤学会理事长、国际土壤学会盐渍土分委员会主席、国际土壤学会土壤环境委员会第一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科学院农业研究委员会主任。研究领域为土壤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曾承担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出版“红壤物质循环及其调控”、“我国红壤退化时空变化、形成机理及调控”等重要的土壤学研究专著和一大批研究论文,曾获第四届日经亚洲大奖日本经济新闻社(个人奖)、国际道库恰也夫奖国际土壤学会(个人奖)、国际山地研究中心“金质奖状”(尼泊尔)(个人奖),获国家重大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及中科院、江苏省、农业部等近20项省部级科技奖励。首次明确提出我国红壤具有古风化过程及现代红壤化过程两种对立统一的特征,提出以热量条件、土壤性质为标准的热带作物利用等级的评价方案。为促进土壤科学的发展,提出了“土壤圈”研究的新方向,建立了“土壤圈物质循环开发实验室”和红壤生态试验站等主要的土壤学研究平台和基地。对农业与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农业清洁生产和高值农业等重大问题也有许多重要研究成果。
傅伯杰院士简介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现任国际生态学会副主席,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在Science、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limate Change等SCI收录刊物发表论文200篇,出版著作10部。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任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主编,Landscape Ecology、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Current Opinion i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等SCI刊物编委。
龚健雅院士简介
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82年毕业于华东地质学院测量系,1992年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国家测绘局科技领军人才、国务院第六届和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测绘学科组召集人。
在地理信息理论和几何遥感基础研究中取得了多项原创性成果,提出了GIS中的面向对象数据模型和互操作模型,引领了面向对象GIS和面向服务GIS的发展;提出了遥感广义几何成像模型与精确处理方法,大幅提高了遥感影像几何定位精度;基于自创的理论与模型,自主研发了GIS基础软件与网络服务平台以及遥感地面处理系统,解决了国家重大需求。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40多项。
出版专著和教材12部(其中第一作者专著6部),发表论文500多篇(其中期刊论文300多篇、第一作者论文80多篇、SCI论文70多篇、EI论文180多篇),论著他引10000多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省部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7项,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ISPRS)Dolezal成就奖1项。
沈其荣教授简介
南京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农业部和江苏省突出贡献专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江苏省优秀博士生导师等荣誉称号。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物科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和农业部科技委委员,江苏省固体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高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资源节约型肥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与蓝藻治理专家委员会委员,《PEDOSPHERE》(SCI刊物)副主编,《PLANT SOIL》(SCI刊物)编委,《土壤学报》编委,《水土保持学报》编委,《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编委。曾到英国London大学、英国Reading大学和德国Kiel大学等做高级访问学者。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各1项以及多项省部级一等奖,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和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中国发明专利52件、国际PCT专利6件。主持“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面上项目、农业部农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转基因专项等国家级科研项目20多项。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08篇,H指数41,被列入ELSEVIER 2014年、2015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朱永官院士简介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引进海外杰出人才计划”,200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89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获学士学位,1992年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获得理学硕士学位,1998年获得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环境生物学博士学位。1994年3月至2002年1月先后在英国女王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和澳大利亚Adelaide大学学习和工作。2002年回国工作,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中澳联合土壤环境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环境土壤学与生物地球化学研究,在污染效应和控制原理(特别是砷和抗生素等)、环境微生物生态学和多尺度生物地球化学耦合机制等领域做出了系统性的创新工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和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科学奖。至今已在国际主流刊物PNAS,Trends in Plant Science, ISME Journal, Plant Cell, New Phytologist,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所发表的论文被SCI刊物引用近10,000次(Web of Science, September 2015)。担任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 Innovation(Elsevier)主编,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Elsevier)副主编及多个国际刊物的编委及国内多个学术期刊的副主编和编委等。兼任国际科联(ICSU)“城市健康与福祉”研究计划科学委员会委员,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科学顾问。
徐明岗研究员简介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区划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土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农业科学院现代土壤学一级岗位杰出人才;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长期从事农业资源与环境方面的研究,引领我国农田土壤质量监测研究,是农业行业专项“粮食主产区土壤肥力演变与培肥技术”的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改良与培肥”创新团队的首席专家。
主持完成国家支撑计划、“973”、“863”、国家自然基金、国际合作项目6项。近10年来,共取得8项成果,其中国家科技进二等奖2项;以第一编著者出版《农田土壤培肥》、《耕地质量演变趋势研究》、《中国土壤肥力演变》等专著五部;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26篇)。
张凤荣教授简介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利用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兼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国土资源部科技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专家组成员;《农业工程学报》、《水土保持学报》、《中国土地科学》、《资源科学》、《中国土地》与《土壤通报》编委。主持了区域耕地质量保护监控与预警关键技术等国家科技支持计划课题、耕地集约利用及其效应研究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耕地保护与基本农田建设研究等国土资源部项目26项,在耕地开发整理工作对质量控制和生态环境保护、持续土地利用评价研究、农用地分等定级、大都市区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等领域卓有建树,出版专(译)著和教材15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先后获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1993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孙波研究员简介
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南京土壤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江西鹰潭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鹰潭红壤生态实验站)站长、农业部耕地保育学科群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副理事长、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1995年在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6-1997和1999-2000在法国发展研究院和英国洛桑研究所做博士后,先后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法国奥尔良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新西兰梅西大学做短期访问教授。长期从事土壤质量演变和农田养分循环管理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73项目等10余项国家级项目,2016年起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等项目。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SCI论文50余篇,主编专著5部、国家标准2项,获国家和省部级。“中国红壤退化机制与防治”和“陆地生态系统变化观测的关键技术及其系统应用”获2004年度和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史舟教授简介
浙江大学农业遥感与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中国土壤学会土壤遥感与信息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农业先进信息处理专委会委员、国际土壤学会近地传感工作组委员。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浙江省151人才工程。曾到英国剑桥大学、澳大利亚CSIRO、德国Dresden工业大学、英国Belfast女皇大学、德国宇航中心等进行访问研究。主要从事资源环境遥感与信息技术应用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等省部课题2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项、软件著作权登记28项。已发表有关学术论文160余篇,其中SCI收录50余篇,学术著作8本。
金志农研究员简介
南昌工程学院院长、研究员、博士,江西省生态学会理事长、江西省科学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江西省生物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副主任、江西省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评审委员会委员、江西省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副主任、江西省工程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江西省林业厅林业经济高级顾问。为人工林生态、生态经济学、公共政策分析。首先提出“生态三效合一”的概念和观点,即:生态效益、生态效率和生态效用统一于生态效果。主持或骨干参加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林业部科技攻关项目、江西省重点招投标项目等国家级及省部级以上重大、重点科技项目7项。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参加编撰《鄱阳湖综合地图集》等学术著作5部,主编、参编或编译计算机应用类教材十余本,主译生态经济类学术著作四部。获国家林业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
赵小敏教授简介
江西农业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土地资源管理、农业资源环境、农业遥感与信息的教学与研究,曾在荷兰、日本、美国著名大学及科研机构做高级访问学者或国际合作研究。中国土壤学会常务理事、江西省土地学会副理事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江西省土壤学会副理事长、江西省生态学会副理事长、FAO土地利用和GIS空间规划咨询专家、农业部高级专家、《土壤学报》和《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编委等。主持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6个、省部级课题20多个和横向课题50多个,出版研究专著9部、教材4部,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10余项和江西省教学成果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160多篇,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1999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获全国模范教师、江西省优秀教师、江西省优秀研究生导师等荣誉,入选“赣鄱英才555”工程、江西省首批百千万人才第一二层次、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