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吴建富 职称: 教授/博士/博导
E-mail:wjf6711@126.com
研究方向:
1. 作物营养与养分管理,
2. 土壤肥料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3. 污染土壤生态修复
个人简介(300字)
1993年毕业于江西农大土化本科专业,主要从事作物营养与养分高效管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土壤污染生态修复等方面教学与研究。先后承担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6项、横向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3部,授权专利2项,制定省级地方标准4项。研究成果获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共5项,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获全国节水农业科技奖三等奖1项。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江西省政府首批特约研究员、南昌市政府第四批洪城特聘专家,2021年入选《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百名科学家人物选》,2023年入选农业农村部全国畜牧总站《首批畜牧业绿色低碳科技服务专家》。
教学情况(300字)
长期从事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教学工作,获江西农业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获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第六届硕士学位论文优秀指导教师。
本科生课程:主讲《土壤农化分析》、《养分资源利用与管理》、《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硕士生课程:主讲《高级植物营养学》
博士生课程:主讲《植物营养学研究进展》
科研情况(科研项目、专利、论文分别列出来即可)
1.科研项目:
[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701-202012年):红壤性稻田土壤硅素供应特征及其影响机理研究(31660596),项目经费48.0万。
[2]主持“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中子课题(201707-202012年):红黄壤稻田质量次生障碍因素研究(2017YFD0301601),项目经费120.0万。
[3]主持江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01-201912年):赣南废弃稀土矿区尾砂“土壤调理剂与植被”原位修复研究与示范(20171BBF60059),项目经费20.0万。
[4]主持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201-201412年):长期定位施肥对红壤性稻田土壤碳库及其组分的影响研究(20122BAB204004),项目经费3.0万。
[5]主持农业部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子课题(201101-201212年):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基因型差异及生理基础研究(CARS-01),项目经费70.0万。
[6]主持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重点课题(200901-201212年):稻草全量还田下的稻田养分管理研究(2009BNA03800),项目经费20.0万。
[7]主持江西省水利厅重大科技项目(202101-202212年):洪涝灾后农田水土环境响应及调控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2124ZDKT09),项目经费20.0万。
[8]主持南昌市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研究(202001-202012年),项目经费9.0万。
[9]主持2022年农业农村部中央财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专项(202201-202212年):江西省赣南片区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秸秆还田监测项目,项目经费104.0万。
[10]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301-202612年):红壤性水稻土硅形态转化及供硅能力的微生物驱动机制(32260808),项目经费41.3万。
[11]主持江西省重点研发计划“揭榜挂帅”项目(202301-202512年):绿色富硒投入品研发及应用示范(20223BBF61016),项目经费100.0万。
[12]主持江西省财政种养专项(202301-202312年):江西省秸秆草谷比、可收集系数和还田效果监测总结报告(9021109877),项目经费20.0万。
[13]主持2023年农业农村部中央财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专项(202301-202312年):江西省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秸秆还田监测项目,项目经费120.0万。
[14]主持江西省财政种养专项(202401-202412年):农业减排固碳监测(9021110715),项目经费10.0万。
2.专利与地方标准
[1]国家发明专利:一种快速筛选耐冷性水稻品种的简易方法,ZL 2016 1 0135640.2,排名第3。
[2]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富硒生物有机肥回转式混合发酵机构,ZL 2022 2 2298283.5,排名第2。
[3]省级地方标准:猪粪堆肥操作技术规程(DB36/T836-2015),排名第1。
[4]省级地方标准:土壤调理剂与狼尾草联合修复稀土尾矿技术规程(DB36/T 1340-2020),排名第2。
[5]省级地方标准:机收双季稻田紫云英高产栽培技术规程(DB36/T974-2017),排名第1。
[6]省级地方标准:双季稻稻草全量还田栽培技术规程(DB36/T1304-2020),排名第2。
3.代表性论文:
[1]Donghui Yao,Jianfu Wu,Huiwen Gao,et al. Changes in soil silicon forms and availability as affected by rice straw and its biochar[J]. 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2022,73:e13316.
[2] Wan Huang,Jianfu Wu,Xiaohua Pan,et al. Effects of long-term straw return on soil organic carbon fractions and enzyme activities in a double-cropped rice paddy in South China[J].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2021,20(1):236-247
[3]Zheng X M,Yan X,Qin G B,Zhou R W,Wu J F,Wei Z Q. Soil acidification and phosphorus enrichment enhanced silicon mobility in a Hydragric Anthrosol[J]. Journal of Soils and Sediments,2021,21:3107–3116
[4]Xiaomei Zheng#,Jianfu Wu#, Xiao Yan,Guobing Qin,Rongwei Zhou,Zongqiang Wei*. Biochar-induced soil phosphate sorption and availability depend on soil properties: a microcosm study[J]. Journal of Soils and Sediments, 2020, 20: 3846-3856.
[5] Guobing Qin,Jianfu Wu†,Xiaomei Zheng,Rongwei Zhou,Zongqiang Wei*
.Phosphorus Forms and Associated Properties along an Urban–Rural Gradient in Southern China[J]. Water,2019,11, 2504.
[6] Zhihong Lu,Xiao Yan,Zongqiang Wei *,Jianfu Wu*.Co-Amendment of S and Si Alleviates Cu Toxicity in Rice (Oryza Sativa L.) Grown on Cu-Contaminated Paddy Soil[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2019,16,57.
[7] Zongqiang Wei,Jianfu Wu*,Xiao Yan,Guorong Ni.Phosphorus and carbon status of a paddy soil under different fertilization regimes[J]. Journal of Soils and Sediments,2016,16(6):1727-173.
[8]Dan He,Jianfu Wu*,Chenglong Yu*,Bichun Huang,Xiang Tu,Danping Li, Xuehui Jia,Junhui Dan,Zheng Fang,Zhenhua Dai,Rong Liu,Qian Zhou. Synthesis of corncob biochar with high surface area by KOH activation for VOC adsorption: effect of KOH addition method[J]. J Chem Technol Biotechnol,2023,98: 2051-2064
[9]吴多基,姚冬辉,吴建富*,等. 长期绿肥和秸秆还田替代部分化肥提升红壤性水稻土酸解有机氮组分比例及供氮能力[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22, 28(2): 227-236
[10]胡祖武,吴多基,吴建富*,等.富硅生物炭可更有效提高红壤性稻田土壤不同形态硅含量及水稻产量[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22, 28(8): 1421-1429
[11]吴多基,林小兵,...,吴建富*.炭基微生物菌剂对红壤性水稻土-水稻系统中Cd行为的影响[J]. 核农学报,2023,37(10):2079-2087
[12]林小兵,张秋梅,...,吴建富*. 石灰和牡蛎粉对酸性镉污染农田粉葛增产降镉效应[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23, 42(7):1505-1513
[13]林小兵,何绍浪,...,吴建富*.不同程度镉污染农田中粉葛镉富集转运特征[J].环境科学,2023,44(10): 5769-5778
[14]曾研华,吴建富*,等.机收稻草全量还田减施化肥对双季晚稻养分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学报,2018, 44(3):454-462.
[15]曾研华,吴建富*,等.化肥减施条件下稻草还田供硅对双季稻产量及硅素养分吸收的影响[J]. 核农学报,2018,32( 2) : 344-352.
[16]王苏影,吴建富*,潘晓华,等.稻草切碎全量还田抛秧栽培双季稻立苗和生长的影响因素[J]. 农业工程学报,2018,34(11):49-57.
[17]曾研华,范呈根,吴建富*,等.等养分条件下稻草还田替代双季早稻氮钾肥比例的研究[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7, 23(3):658-668.
[18]吴建富,曾研华,潘晓华,等.稻草还田方式对双季水稻产量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2013,24(6):1572-1578.
[19]曾研华,吴建富*,潘晓华,等.稻草不同还田方式对双季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3,19(3):534-542.
[20]吴建富,潘晓华,王璐,等.双季抛栽条件下连续免耕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0,43(15):3159-3167.
[21]吴建富,潘晓华,石庆华,等.水稻连续免耕抛栽对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状的影响[J].土壤学报,2009,46(6):1132-1139.
[22]吴建富,潘晓华,石庆华,等.免耕抛栽对水稻产量及其源库特性的影响[J].作物学报,2009,35(1):162-172.
[23]吴建富,潘晓华,石庆华,等.免耕抛秧稻的立苗特性和立苗技术研究[J].作物学报,2009,35(5):930-939.
[24]吴建富,潘晓华,石庆华,等.免耕抛栽水稻的营养特性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8,14(4):659-665.
[25]吴建富,潘晓华,石庆华,等.不同耕作方式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8,14(3):496-502.
[26]吴建富,张美良,刘经荣,等.不同肥料结构对红壤稻田氮素迁移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1,7(4):368-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