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吴建富

发布时间:2021-12-06 浏览次数: 2493

吴建富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通讯地址: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

联系方式:13807912073

E-mailwjf6711@126.com

从事专业:

农业资源与环境

招收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植物营养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

招收土壤学专业和植物营养学专业硕士生。

研究方向:

作物营养与养分管理,土壤肥料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污染土壤生态修复。

个人简历:

19936月毕业于江西农业大学土化本科专业,并留校从事土化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从事作物营养与养分高效管理及土壤肥料等方面的研究,在水稻养分管理、土壤培肥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土壤污染生态修复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先后承担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江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中央财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专项2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研究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3部,制定江西省地方标准4项。研究成果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全国节水农业科技奖三等奖1项,获江西省农科教突出贡献一等奖2项,获赣鄱水利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江西省政府首批特约研究员、南昌市政府第四批洪城特聘专家,2021年入选《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百名科学家人物选》。

主要学术兼职:

[1]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第八、九届理事会理事和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

[2]江西省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3]江西省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3]《生态环境学报》、《安徽农业大学学报》、《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等期刊论文审稿。

[4]江西农业大学第六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主持的科研项目:

[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701-202012年):红壤性稻田土壤硅素供应特征及其影响机理研究(31660596),项目经费48.0万

[2]主持“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中子课题(201707-202012年):红黄壤稻田质量次生障碍因素研究(2017YFD0301601),项目经费120.0万

[3]主持江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01-201912年):赣南废弃稀土矿区尾砂“土壤调理剂与植被”原位修复研究与示范(20171BBF60059),项目经费20.0万

[4]主持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201-201412年):长期定位施肥对红壤性稻田土壤碳库及其组分的影响研究(20122BAB204004),项目经费3.0万

[5]主持农业部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子课题(201101-201212年):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基因型差异及生理基础研究(CARS-01),项目经费70.0万。

[6]主持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重点课题(200901-201212年):稻草全量还田下的稻田养分管理研究(2009BNA03800),项目经费20.0万。

[7]主持江西省水利厅重大科技项目(202101-202212):洪涝灾后农田水土环境响应及调控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2124ZDKT09),项目经费20.0万。

[8]主持南昌市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研究(202001-202012),项目经费9.0万。

[9]主持2022年中央财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专项(202201-202212):江西省赣南片区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秸秆还田监测项目,项目经费104.0万。

[10]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301-202612):红壤性水稻土硅形态转化及供硅能力的微生物驱动机制(32260808),项目经费41.3万。

[11]主持江西省重点研发计划“揭榜挂帅”项目(202301-202512年):绿色富硒投入品研发及应用示范(20223BBF61016),项目经费100.0万。

[12]主持江西省财政种养专项(202301-202312年):江西省秸秆草谷比、可收集系数和还田效果监测总结报告(9021109877),项目经费20.0万。

[13]主持2023年中央财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专项(202301-202312年):江西省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秸秆还田监测项目,项目经费120.0万。

参与的教改项目

[1]参与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 年度课题: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主干课程实践教学一体化研究(项目编号:18YB046),2018-2020年,排名第二。

[2]参与江西省教育厅质量工程项目:2016 年度江西省高等学校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土壤肥料学》(赣教高字〔2017〕3号),2016-2019年,排名第三。

[3]参与 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于翻转课堂的微课教学在实验课程中的运用研究—以《土壤肥料学实验》为例(项目编号:JXJG-18-3-17 ),2019-2021年。

主要成果:

1.专著

[1]主编《水稻免耕栽培理论与实践》,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

[2]副主编《农田养分循环利用研究》,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

[3]副主编《现代作物养分管理与农业产业升级》,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年。

2.教材

[1]主编高等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土壤肥料学》(第二版)(ISBN 978-7-5609-9001-9),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

[2]参编高等院校资源与环境系列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土壤肥料学》(ISBN7-81117-031-0),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6。

[3]参编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 《土壤肥料学》(ISBN 978-7-109-15786-6),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3.代表性论文:

[1]Donghui YaoJianfu WuHuiwen Gaoet al. Changes in soil silicon forms and availability as affected by rice straw and its biochar[J]. 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202273:e13316.

[2] Wan HuangJianfu WuXiaohua Panet al. Effects of long-term straw return on soil organic carbon fractions and enzyme activities in a double-cropped rice paddy in South China[J].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2021201):236-247

[3]Zheng X MYan XQin G BZhou R WWu J FWei Z Q. Soil acidification and phosphorus enrichment enhanced silicon mobility in a Hydragric Anthrosol[J]. Journal of Soils and Sediments202121:3107–3116

[4]Xiaomei Zheng#, Jianfu Wu#, Xiao Yan, Guobing Qin, Rongwei Zhou, Zongqiang Wei*. Biochar-induced soil phosphate sorption and availability depend on soil properties: a microcosm study[J]. Journal of Soils and Sediments, 2020, 20: 3846-3856.

[5] Guobing Qin,Jianfu Wu, Xiaomei Zheng, Rongwei ZhouZongqiang Wei*

.Phosphorus Forms and Associated Properties along an Urban–Rural Gradient in Southern China[J]. Water201911, 2504.

[6] Zhihong Lu, Xiao Yan, Zongqiang Wei *,Jianfu Wu*.Co-Amendment of S and Si Alleviates Cu Toxicity in Rice (Oryza Sativa L.) Grown on Cu-Contaminated Paddy Soil[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20191657.

[7] Zongqiang Wei, Jianfu Wu*, Xiao Yan, Guorong Ni, Phosphorus and carbon status of a paddy soil under different fertilization regimes[J]. Journal of Soils and Sediments201616(6)1727-173.

[8]吴多基,姚冬辉,吴建富*,等. 长期绿肥和秸秆还田替代部分化肥提升红壤性水稻土酸解有机氮组分比例及供氮能力[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22, 28(2): 227-236

[9]胡祖武,吴多基,吴建富*,等.富硅生物炭可更有效提高红壤性稻田土壤不同形态硅含量及水稻产量[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22, 28(8): 1421-1429

[10]曾研华,吴建富*,等.机收稻草全量还田减施化肥对双季晚稻养分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学报,2018, 44(3):454-462.

[11]曾研华,吴建富*,等.化肥减施条件下稻草还田供硅对双季稻产量及硅素养分吸收的影响[J]. 核农学报,201832( 2) : 344-352.

[12]王苏影,吴建富*,潘晓华,等.稻草切碎全量还田抛秧栽培双季稻立苗和生长的影响因素[J]. 农业工程学报,201834(11)49-57.

[13]曾研华,范呈根,吴建富*,等.等养分条件下稻草还田替代双季早稻氮钾肥比例的研究[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7, 23(3):658-668.

[14]吴建富,曾研华,潘晓华,等.稻草还田方式对双季水稻产量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2013246):1572-1578.

[15]曾研华,吴建富*,潘晓华,等.稻草不同还田方式对双季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3193):534-542.

[16]吴建富,潘晓华,王璐,等.双季抛栽条件下连续免耕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04315:3159-3167.

[17]吴建富,潘晓华,石庆华,等.水稻连续免耕抛栽对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状的影响[J].土壤学报,2009466:1132-1139.

[18]吴建富,潘晓华,石庆华,等.免耕抛栽对水稻产量及其源库特性的影响[J].作物学报,2009351:162-172.

[19]吴建富,潘晓华,石庆华,等.免耕抛秧稻的立苗特性和立苗技术研究[J].作物学报,2009355:930-939.

[20]吴建富,潘晓华,石庆华,等.免耕抛栽水稻的营养特性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814(4):659-665.

[21]吴建富,潘晓华,石庆华,等.不同耕作方式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8143:496-502.

[22]吴建富,张美良,刘经荣,等.不同肥料结构对红壤稻田氮素迁移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174):368-373.

4.江西省地方标准

[1]吴建富,舒邓群,吴华东,.猪粪堆肥操作技术规程(DB36/T836-2015)。

[2]吴建富,卢志红,魏宗强,等.土壤调理剂与狼尾草联合修复稀土尾矿技术规程(DB36/T 1340-2020)

[2]吴建富,黄山,等.机收双季稻田紫云英高产栽培技术规程(DB36/T974-2017)。

[4]曾研华,吴建富,等.双季稻稻草全量还田栽培技术规程(DB36/T1304-2020)。

5.获奖情况:

1)科研成果获奖

[1]研究成果“机收双季稻稻草全量切碎还田减肥增效技术集成与应用”,获2019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第一完成人。

[2]研究成果峡江水利枢纽抬田工程复种稻田节水增效关键技术与应用”,获2019年中国农业节水科技奖三等奖和赣鄱水利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三完成人。

[3]研究成果“机收双季稻稻草全量还田减肥增效关键技术与应用”,获2019年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第一完成人。

[4]研究成果“双季机插稻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获2016年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四完成人。

[5]研究成果“双季稻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获2013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第六完成人。

[6]研究成果“双季超级稻早蘖壮秆强源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 获2012年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江西省农科教突出贡献一等奖,第五完成人。

[7]研究成果“双季水稻免耕抛秧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 获2010年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和江西省农科教突出贡献一等奖,第二完成人。

[8]研究成果“绿肥--沼肥-水稻生态系统中氮素循环的研究”获2004年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第三完成人。

[9]指导研究生郑小妹的学位论文(红壤性水稻土硅有效性及水稻生长对土壤酸化和磷添加的响应)于2023年荣获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第六届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2)教学成果获奖

[1]基于“知行合一”的植物营养学方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2022年江西农大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1。

[2]“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主干课程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构建与实践”2019年江西农业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2。

[3]“构建两体系、四层次、模块化”教学体系,培养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2019年江西农业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4。

[4]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四层次、七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2020年江西农业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5。

[5]新农科背景下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2022年江西江西农大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10。

人才培养:

1)博士研究生

2019级:胡祖武;2020级:何丹;2021级:胡志华;2022级:吴多基、林小兵

2)硕士研究生

2010级:李涛;2011级:丁奇;2012级:赵新帆;2013级:付桃秀;2014级:范呈根;2015级:洪欠欠、胡丹丹;2017级:高绘文;2018级:郑小妹、秦国兵、范钊;2019级:吴多基、姚冬辉;2020级:张庚金、李金烨、贾露露、索猛利;2021级:晏思凡;2022级:夏李佳、蒋海燕、方佳敏、袁玮琪